年輕人,你為什麼苦悶?
大學校園的鐘聲響起,又到了上課時間。教室內的學生興致不高、若有所思,對於知識殿堂裡的一切似乎缺乏熱情;大多數同學當下在 乎的是,畢業後能不能順利找到薪水不錯的優質工作。不少人在大二課餘時開始補習準備研究所或高普考,因為他們知道大學不過是進入職場的門票之一,研究所的 學歷才是取得工作的最低保障;而若能通過高普考,捧起國家的鐵飯碗,不僅上班時間明確,工作權利也能受到保障。
另有一部分同學將大學生活專注於打工上,因為臺灣目前每五個大學生,就有一個是利用助學貸款繳學費,若再加上外地租屋及相關的生活費用,大學四年下來極有可能要背負六十至八十萬元的沉重貸款,因此這些學生只好未雨綢繆,靠打工減輕畢業後賺錢償債的壓力。
細看這些年輕人努力經營自己的課外人生,背後都藏著幾分恐懼:不知畢業後有沒有工作機會?找到工作後薪水能否高於22K?大家都擔心未來收入無法支應開銷,感到惶惶不可終日,只能汲汲營營地備考、打工。失業、低薪成了年輕人初入社會最大的夢魘。
除了求職的問題以外,大環境似乎也愈來愈險惡。新聞不時報導民生物資只漲不跌,在起薪「跌跌不休」的情況下,讓年輕人手上的薪 水更加微薄了。更可怕的是,現在年輕人繳納的勞、健保費率節節上升,但將來退休時勞、健保卻可能面臨破產危機,使人辛辛苦苦了二、三十年卻領不到退休金或 必須延後退休年限,教人情何以堪?這顆不定時炸彈懸在心頭上,對誰來說都是沉重的壓力。
尤有甚者,臺北市、新北市的房價不斷攀升,甚至帶動桃園、臺中、高雄等都會區的房價上揚。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,二○一三年 的房價相對於所得的比例,臺北市為十四‧七倍,新北市為十一‧四倍,意味著民眾平均必須十幾年不吃不喝才能在雙北買得起房子。不過,都會區的房價漲幅雖 高,但就業機會也多,大家為了工作也只能咬緊牙根在當地租屋買房。既然房價高得令人咋舌,房貸重擔自然也形成巨大的陰影,使得許多人不敢「成家」,寧可不 結婚或是當個「逐租屋而居」的新遊牧民族。
上述種種挑戰已足以讓年輕人擔心受怕,但苦難還不止於此。許多四、五、六年級的前輩往往認為,承平時代出生的年輕人缺乏抗壓 性,因而一面感嘆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」,一面戲謔地稱呼他們為草莓族、啃老族。但問題真的全部出在年輕人身上嗎?年輕人又要如何在危機四伏的現代職 場中找到一條坦途,取得更好的薪資待遇、升遷機會,並進一步重拾希望、理想與抱負?本書正是希望能幫助年輕人發掘問題所在,並思索解決之道,讓自己不再是 悶經濟下的悶族群。
我們所面臨的大環境——高物價是生活不易的元凶?
隨著兩波油電價格調漲,食衣住行各方面也跟著上揚,不論是上市場買菜、到早餐店吃早點,或中午吃便當、夜晚看電影、吃消夜等,花費均明顯上漲。到了過年,一支雞腿的價格甚至破百,白鯧魚則飆漲至一斤兩千元,令人咋舌。
不過,和一般民眾感受不同的是,臺灣整體物價上漲率自一九九七年以來普遍低於二%,二○一三年只有○‧七九%,和亞洲主要國家相較只高於日本,低於韓國、新加坡,更別提中國大陸的物價有如脫韁野馬,在二○○一~二○一一年的十年之間,每年幾乎都上漲二~五%!
事實上,不僅就數據觀察,臺灣的物價上揚幅度不大,從整體大環境來看,臺灣物價相對平穩的理由也相當充分:其一,台電、中油、 自來水公司等國營事業長期以來配合平抑物價的政策,吸收部分原物料、材料的上漲幅度,並未充分反映至價格;其二,政府推動經濟自由化,進口管制愈來愈少, 透過國外產品輸入增加,有效壓抑了物價上漲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多數民眾還是會覺得物價「飆漲」?究竟誰才是造成人民生活不易的元凶?
為何物價水準小漲就能輕易淹沒許多人?
從前述內容可以發現,臺灣的物價漲幅不高,但即使如此,不少家庭仍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。以二○一二年來看,按照所得將家庭分成五等分,最後二○%家庭的年儲蓄是「負的」二萬五七九五元,代表入不敷出;而倒數二○~四○%家庭雖然不用倒貼,但也只有三萬四八九一元。這筆儲蓄換算一下,等於一個月只存了將近三千元,剛好用來抵銷二○一二年油電雙漲後所增加的開銷。也就是說,全臺有四○%的家庭是寅吃卯糧或勉強打平,難怪許多民眾對於輕微的物價上漲相當有感、刻骨銘心了。
物價微漲為何會讓人難以忍受?在此先列舉幾個情形提示:
1.同樣是麥當勞打工,在澳洲的時薪買兩份大麥克餐還有找,在臺灣則一份都買不起。
2.擔任同職等的教授,在香港、新加坡的薪水是臺灣的三‧五~四倍,而金融從業人員也有類似的差距。
3.近年中國大陸在面板、LED等產業的高薪人才薪水和臺灣數字相當—只不過中國大陸付的是人民幣。以一元人民幣約五元新臺幣來算,一來一往薪水即差了五倍;這正是為什麼不少人積極爭取外派大陸機會的原因。
由此看來,臺灣的薪水不動如山、成長速度趕不上物價,多數民眾普遍感嘆荷包縮水也就不令人意外了。
留言列表